本報記者牛志勇 張哲源 文/圖
1月24日上午,長葛市和尚橋鎮(zhèn)段莊社區(qū),綠油油的麥苗在凜冽的風(fēng)中舞動。
頭戴鴨舌帽、腳穿運動鞋、身穿長款羽絨服的高升站在地頭,胳膊一揮,驕傲地說:“咱們腳下這片、那片和上面那一片,一共320畝,都是我承包的!”
這位1985年出生、來自內(nèi)蒙古呼倫貝爾的年輕人,因為愛情,2021年來到長葛這片土地,靠著“種地”扎根,逐漸找到了“第二故鄉(xiāng)”的歸屬感。“本來這兩天打算種丹參,但天氣太冷了!”說著,高升裹了裹羽絨服,“啪啪”兩腳跺向前些天翻過的土塊。“瞧,里頭還結(jié)著冰呢!”
談及未來的發(fā)展,高升和妻子信心滿懷。
“2009年,我從大連海事大學(xué)畢業(yè)。2014年,在北京從事人工智能行業(yè)時,我結(jié)識了我的愛人!”講起和妻子高錦的相識,高升的嘴角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彼時,兩人都在北京工作?!拔耶?dāng)時的月薪是1.5萬元。高錦擔(dān)任婚紗攝影店店長,負(fù)責(zé)5家店,月薪3萬元?!备呱掍h一轉(zhuǎn)說,“2021年,岳父說老家可以進(jìn)行土地流轉(zhuǎn),我家人在呼倫貝爾老家種的也有近百畝地,我積累的也有種地經(jīng)驗。我和高錦一商量,就回來了。”
說干就干!2021年,高升在高錦的老家段莊社區(qū)承包了土地,種起了小麥和玉米、大豆,第二年又種了58畝大蔥。“剛來這里的時候,心里也有落差,周圍也有人不理解!”高升笑著說,“但既然選擇了,就義無反顧地做下去。”
“說實在話,大蔥的產(chǎn)量沒得說,25萬公斤!”高升話一出口,一旁的高錦就笑著拍了拍他的胳膊打斷道:“不還是照樣賠!”高升哈哈一笑道:“賠雖然賠了,但咱長了經(jīng)驗啊!”
為了汲取種大蔥滯銷的教訓(xùn),2023年高升選擇多樣化種植經(jīng)濟作物。“種的有谷子、大豆、小麥!還種了30畝葛根。”高升說,由于提前做了市場調(diào)研,生產(chǎn)出來的葛根粉條銷量很好。“2024年我還打算種植板藍(lán)根、丹參!”
如今,高錦在長葛開了服裝店、攝影店,每天忙忙碌碌。高升則盤算著,如何更好地從土里“淘金”。
“人生啊,總得有點夢想,2024年定個小目標(biāo),先掙個1000萬元!”談到新年打算,高升笑著剛開口,就被妻子拍著大腿打斷:“咦,別吹了,掙10萬元就不賴了!”
“好,來點實際的,一年掙18萬元到20萬元!”高升說。
“我相信只要有夢想,能腳踏實地,不管在哪兒,是金子總會發(fā)光。哪怕是在小鄉(xiāng)村,照樣能干成自己想干的事情!”高錦說著扭頭看向丈夫,“有信心沒?”
“有!”伴隨高升大聲的回答,高錦笑成了一朵花。
編輯:王輝 張鵬 校對:孫輝
責(zé)編:賈同嶺 終審:黃雙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