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禹·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10期 嵩山篇
嵩山之麓 禹跡繽紛
□本報記者 鄧雷 楊紅衛(wèi) 劉俊民/文 呂超峰/圖
“一千年文明看北京,三千年文明看西安,五千年文明看中原,八千年文明看嵩山?!?/p>
嵩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圣山,被譽為“五岳之尊”。位于嵩山南麓的登封市歷史悠久,這里不僅坐落著享譽中外的少林寺,更有遍布全境的仰韶文化、龍山文化、二里頭文化等遺址。
大禹治水成功后定都陽城。如今,登封市擁有70多處大禹文化遺跡,流傳著70多個大禹神話傳說,是大禹神話傳說和文化遺跡最為豐富和集中的地區(qū)。
時值盛夏,尋禹·探源全媒體報道組深入登封市,探尋大禹治水的點點禹跡,尋訪華夏文明的民間傳說,感觸這片神圣土地的歷史溫度。
祖家莊所在位置
一城一石一闕
在登封市探尋禹跡,一城、一闕、一石是必去之地。
一城,即王城崗。
王城崗遺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鎮(zhèn),背依王嶺尖,面對潁河,東臨五渡河,處于五渡河注入潁河的夾角地帶,是一處以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為主,兼有裴李崗文化、二里頭文化以及商、周時期文化遺存的遺址,面積34.8萬平方米。遺址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有奠基坑、窯穴、灰坑等遺跡,還出土有大量陶器、石器、骨器、銅器等生產(chǎn)工具和生活用具。
經(jīng)過數(shù)十年的發(fā)掘和研究,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王城崗發(fā)掘出大、小兩座城址,尤其是大城的發(fā)現(xiàn)為“禹都陽城”提供了有力證據(jù)。2015年,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(xué)家、北京大學(xué)考古系原主任李伯謙對王城崗遺址發(fā)掘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,并題詞:“王城崗上考古人,忙忙碌碌四十年,城墻城壕連連現(xiàn),禹都陽城不虛傳?!?/p>
一石,即啟母石。
啟母石位于登封市區(qū)北萬歲峰下,高約10米、長約6米、寬約4米。此石相傳為大禹妻子涂山嬌因看到大禹化為黃熊受到驚嚇所化而成,“石破北方而啟生”,故名啟母石。
《淮南子》載:“禹治洪水,通轘轅山,化為熊。先謂涂山氏曰:欲餉,聞鼓乃來。禹跳石,誤中鼓,涂山氏往見,慚而去,至嵩山下化為石。方孕啟,禹曰:歸我子。石破北方而啟生?!薄稘h書·武帝紀》《呂氏春秋》等古籍也有類似記載。
啟母石只是一塊石頭,但人們把它和大禹治水聯(lián)系起來,附會了動人的傳說,并據(jù)此建廟供奉啟母和大禹,說明大禹治水的功德深入人心。
一闕,即啟母闕。
從啟母石所在處下山,依次可見啟母廟和啟母闕。啟母廟始建于漢,為祭祀大禹和啟母而建,現(xiàn)已損毀,正在重建。啟母闕建于東漢延光二年(123年),由潁川太守朱寵興建,目前殘毀較重,西闕高3.17米,東闕高3.18米,闕身畫像現(xiàn)存70余幅,主要內(nèi)容有飲宴、百戲蹴鞠、夏禹化熊等內(nèi)容。
啟母闕闕銘及闕身上《夏禹化熊圖》等是大禹文化的集中體現(xiàn),闕銘為篆書,計有35行,字體俊逸剛勁,歷來為金石家所關(guān)注。啟母闕上的文字明確記載了共工治水、鯀禹治水和大禹“三過家門而不入”以及啟母的故事。1961年,啟母闕被國務(wù)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啟母石與啟母廟、啟母闕一道成了人們歌頌、崇敬、祭祀大禹和啟母的最佳見證。
登封市“大禹故里”牌坊
一村一祠一碑
在登封市70余處禹跡中,祖家莊是神話傳說最多、禹跡遺存最集中的一處。
7月29日,尋禹·探源全媒體報道組來到位于登封市西2公里處的祖家莊。剛進村口,一座巍峨的方形石柱便映入眼簾,其三面分別刻有著名考古學(xué)家李伯謙、文化名家文懷沙、著名書法家侯德昌題寫的“大禹故里”。
一個小村莊,緣何能引起這么多文化名人的關(guān)注?原來祖家莊擁有禹王祠、石紐石、息壤崗、禹嶺、禹王壇、禹王廟、禹母奶奶廟等10多處大禹文化遺跡,由中國大禹文化研究中心、中國先秦史學(xué)會夏禹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的四屆大禹故里文化節(jié)也是在祖家莊舉辦的。
當?shù)卮笥砦幕瘜<役现姓f,相傳大禹原是天上掌管行云布雨的下雨王,因不小心讓蛟龍偷去雨簿,下了一場特大暴雨,人間頓時成了一片汪洋。玉皇大帝讓他下凡將功折罪,限他十三天內(nèi)鎖住蛟龍,治服洪水。下雨王即借尸還魂出生于少室山下的石紐屯(祖家莊),起名文命。其父崇伯鯀治水失敗后,大禹即接替父職繼續(xù)治理洪水。歷經(jīng)十三年艱苦努力,大禹最終鎖住了蛟龍,治服了洪水。地上一年,天上一天,十三天過去,大禹完成了治水任務(wù)。這時舜王年紀大了,看到自己的兒子商均太不爭氣,就將天下傳給了大禹。
村西北的禹王祠現(xiàn)有大禹故里牌坊和寢殿兩座建筑,寢殿面闊三間,前檐下懸掛“禹王祠”匾額一方,系著名考古學(xué)家李伯謙先生所題。殿內(nèi)正中供奉大禹及其兩位夫人涂山嬌、涂山姚,東側(cè)安放石紐石,西側(cè)供奉大禹兒子夏啟、五世孫少康、六世孫帝杼。關(guān)于禹王祠里的石紐石,郜南中對記者說:“石紐石高約1米、寬0.7米,自古以來就被當?shù)厝罕娨暈樯袷J嫌幸粭l龍紋,相傳十分靈驗,附近群眾誰有病了,就到石前祭拜,并撫摸石紐石和其上的龍紋,回去后病就好了。因此,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,石紐石被摸得異常光滑。史載‘禹生石紐’,石紐石即是大禹出生的物化孑遺?!?/p>
在祖家莊大禹故里文化廣場,矗立著一座嵩山石做成的石刻,叫禹生石紐記碑。碑文由河南省政協(xié)原主席、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全書撰文:“嵩高維岳,峻極于天。鐘靈毓秀,代有圣賢。夏之興也,祝融降于崇山。鯀腹生禹,開啟文明史篇。生長于斯,家居于此,脈絡(luò)清晰,影響深遠。治理水患,都于陽城,積淀豐厚,經(jīng)典多元。大禹與嵩山,淵源與傳承,神州無處可與比肩。禹生石紐,自古相傳?!睹献印酚休d,《史記》明言。石紐何在,中岳嵩山……”
一個充滿神奇?zhèn)髡f的村莊,一座祭祀大禹、禹妻及其子嗣的祠堂,一通記錄禹生石紐的石碑,讓登封大禹文化之鄉(xiāng)的名氣更大。
《禹生石紐記》石刻
一人一著一節(jié)
大禹文化的發(fā)掘、保護和傳承,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文化群體的共同努力。
7月28日上午,在鄭州市政協(xié)機關(guān)的一間辦公室,常松木向記者滔滔不絕地談?wù)摰欠獯笥砩裨拏髡f、大禹精神傳承和文化節(jié)會的籌辦等。
常松木的身份是鄭州市政協(xié)文化和文史委主任科員,之前曾任登封市文聯(lián)副主席、政協(xié)文史委主任等職。而他最在意的身份是中國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、河南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大禹神話傳說代表性傳承人。
在全國大禹文化研究領(lǐng)域,常松木有著特殊的“分量”。近20年時間里,他走遍了登封的山山水水,熟悉登封的一草一木,更對民間流傳的大禹神話了然于心,開口能講一大串大禹神話故事,提筆能為大禹名圣撰寫碑文楹聯(lián)。
2018年,經(jīng)過常松木積極呼吁,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所、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認定中心2018年8月10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(xué)院、北京大學(xué)、清華大學(xué)、南開大學(xué)、四川大學(xué)等院校專家學(xué)者召開會議,經(jīng)過充分研討,認定登封是大禹故里故都所在地。
在學(xué)術(shù)觀點上,常松木堅持“大禹生在登封”一說,理由有三:
第一,鯀和禹是父子,有“崇伯鯀”“崇伯禹”之說,古代的“崇”與“嵩”通用,故嵩山又稱崇山?!秶Z·周語》中說,鯀作為夏部族首領(lǐng)被封在崇山(嵩山)之陽,故稱“崇伯鯀”。這表明,鯀是中岳嵩山一帶夏部族首領(lǐng),之后鯀治水失敗,被堯的繼任者舜流放并殺掉,由他的兒子禹繼承了夏部族首領(lǐng)的位子,是為“崇伯禹”。
第二,大禹治水成功,建立了豐功偉績和崇高的威望,后來成為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,定都登封陽城。史載“禹居陽城”“禹避陽城”“禹都陽城”,都說明大禹的老家在陽城,這些都順理成章。大禹作為夏部族的首領(lǐng),他主要是在中原一帶治水和活動,他的居住地不太可能是邊遠山區(qū)等地。
第三,登封一帶有石紐石、啟母石、禹嶺、禹洞、啟母闕等大禹文化遺跡70多處,有更多更有分量的歷史依據(jù)。
著作《登封與大禹故里》是常松木在此前《大禹與嵩山》《登封大禹神話傳說》《禹里禹都研究文集》《悅讀大禹故里》的基礎(chǔ)上,收集、采集大量翔實的素材和史料,精心撰寫而成,是了解大禹文化的一部重量級讀本。
在常松木等專家的倡導(dǎo)下,至今登封市舉辦了四屆大禹故里文化節(jié)和十屆中國大禹文化之鄉(xiāng)藝術(shù)節(jié)暨禹王祭祀典禮?!半m然面臨經(jīng)費籌措困難等因素,我認為大禹文化節(jié)會不能中斷,社會各界都應(yīng)該關(guān)心支持大禹文化,傳承發(fā)揚大禹精神,賡續(xù)民族精神?!背K赡緦τ浾哒f。
中國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常松木
尋禹·探源報道顧問團成員
(排名不分先后)
劉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、研究員
趙春青 中國社會科學(xué)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、新砦工作隊隊長
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(xué)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、二里頭工作隊隊長
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、瓦店和王城崗工作隊原隊長
王吉懷 中國社會科學(xué)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、蚌埠禹會村遺址工作隊原隊長
何俊杰 浙江省紹興市文史館副館長
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學(xué)者
劉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發(fā)現(xiàn)者
石紐石
(掃碼觀看視頻)
(掃碼觀看圖文)
編輯:龔政明 校對:王 洪
責編:楊偉峰 終審:李春霞
責任編輯:
網(wǎng)友評論